前言
筆仙是一種招靈游戲,通過筆來和一種我們姑且稱之為筆仙的生物交流。筆仙,并不是附在筆上,而是平時就在我們身邊的。同時,筆仙也是一部恐怖電影和恐怖小說的名稱。
簡介
筆仙名為筆仙,為魂鬼也。請筆仙,名義為招魂也,招魂者損陰德,死后受苦。
筆仙--慎用?。。?/p>
"筆仙"是一種招靈游戲,通過筆來和一種我們姑且稱之為筆仙的生物交流.筆仙,并不是附在筆上,而是平時就在我們身邊的.
每個人的筆仙數量都不同,一般都有多個,這個要問筆仙自己了,有時候他們會搶筆說話,當一場游戲中的筆跡和個性不同,且筆仙的發言總自相矛盾時,八成就是他們開始搶著說了...十分有趣.
關于筆仙說話的可信度:每個人的感想不同,有人認為特別準,也有覺得不全對,可能有時樂天派的筆仙還會和你開玩笑,耍耍游戲而已~
:最好是兩個人,男女隨便,(一個人開始比較難玩起來),時間上沒什么特別要求,但最好是晚上,但是最好不要在子夜之后,因為擺開這樣的游戲,很多“東西”都可能會過來。子夜后“東西”比較多。。。。
物品很簡單,有筆和紙就可以了.最好是下水順的筆,盡量讓筆仙運動得流暢.有些玩得比較厲害的人據說(據說)可以用任何物體,包括手指...(這個沒有考證過)
:最好是誠心誠意,懷著尊敬筆仙的心情。玩者最好至少是個半信半疑者,如果是堅定無神論者,對筆尖開始時的輕微移動會主觀上盡力阻止,當然無啟動.
1.兩個人手背交錯,中間夾一支筆,
還有一種玩法是用相同的手(如兩只左手交錯)
也有一個人左右手交錯著玩的
2.手放松但是要輕輕地夾住筆,輕輕呼喚或心中默念:"筆仙筆仙快快來...來了畫個圈"(或類似話
語,總之就是為了請筆仙出來)
3.覺得筆桿微微動了,或不能確定筆桿是否在動,可以試著問問"你是筆仙嗎?打勾或打叉"如果這時筆真的動起來了,那你們就已經喚出了筆仙.這個過程所需時間因人而異,我們玩的時候,一般很快就出來了,但據說也有要十幾分鐘的 。
請出筆仙,可以做很多事情.
1.可以問一些普通的問題,如生日啊,喜歡的節日什么...和筆仙隨便聊聊,問問他們的習慣,(當然一切都要征得筆仙本人的同意.有的筆仙喜歡聊天,有的可能不太喜歡多說,個性不同....)
2.問自己的前世與未來,壽命等.
可以問到前世的細節~未來的大事件.這里面有不同的說法,有人說筆仙就是自己的前世,有人說筆仙是一直跟著自己的一些魂,每一世都跟著,但是中途也有些出入.(對此,剛才你的筆仙說,也有后來進來的,他不肯告訴你細節,哭....)
結束游戲:在想要結束游戲的時候,請一定和筆仙告別~,比如,"筆仙,今天就到這里了好嗎?"和他(她)說再見,等筆停止滑動了再松手.還有說法有些筆仙是把筆往紙外畫.
在一些大、中學生中流行的請“筆仙”、“筷仙”、“碟仙”等游戲,并不是什么新鮮的現代游戲,而是中國最古老的巫術之一“扶乩”(乩音jī)的變種或簡化版。
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涂建華先生告訴記者,“扶乩”最早發端于對傳說中紫姑仙的崇拜,而起源時間歷史記載說法不一。宋代人洪邁在其《夷堅三志》中認為是唐朝武則天時期才逐漸出現,南朝的劉敬叔在其《異苑》中卻早有這方面的記載。
扶乩巫術的變化,表現在紫姑故事的變化、請神時間、場所和請神內容的變化諸方面,沈括的《夢溪筆談》曾有過記載。
“扶乩”的最大變化在于文人和道士、巫師操縱以后,已經變成一種占卜游戲。到了近代,已被會道門利用,成為幫會聚合會眾和收斂資財的手段。
郭正誼教授介紹,扶乩一般指用一橫棍和一支筆,兩人手指頂著橫棍,下面有一沙盤,筆在沙盤里畫出紋路后,主乩人就讀“天書”,耙子撫平沙盤后可以再讀。
“文革”時期和80年代中期,“請仙”在農村開始流傳,有些請觀音,有的甚至聲稱毛主席和周總理都能請到。這種活動在河南、陜西一帶尤為猖獗。
最早“碟仙”只是個人玩,后來流傳成巫婆碟仙館。“請仙”在中國南北方都有,北方盛行的叫“簸箕仙”。是將簸箕里盛滿米,插一根筷子,當筷子提起裝米的簸箕時,相信者就認為簸箕仙來了.
相關記載
《辭源》載稱:“扶乩:〔扶箕、扶鸞〕舊時迷信,假借神鬼名義,兩人合作以箕插筆,在沙盤上劃字,以卜吉兇,或與人唱和,籍以詐錢。因傳說神仙來時均駕風乘鸞,故名。起于唐代,明清盛行于士大夫間。《紅樓夢》:我在南邊聞妙玉能扶乩,何不煩她問一問?”紀曉嵐在其所著的《閱微草堂筆記》中,記述了數十例扶乩事例。紀以為:“大抵幻術多手法捷巧,惟扶乩一事,則確有所憑附。然皆靈鬼之能文者耳。所稱某神某仙,固屬假托”,但他也不否認有扶乩者系“煉二話手法而為之”。
編號搜索: | ![]() |